close

  著名作家王蒙:
  大同理想與無為而治
  大同理想需要大國境界,大國境界需要文化氣魄。早在《禮記》上,就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理想,特別其中有一些段落呢,還被譜成了歌曲。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。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,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”,然後一直到“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”,這段話變成了歌曲,而且這個大同,已經成為一個全民族的共識。
  無為而治的說法非常的可愛,非常的藝術,而且非常的神秘。韜光養晦的說法也很流行,很時新,有很深的這種計謀的含義,但是在老子那裡就不僅僅是計謀,還是世界觀。它是一個價值,是一個態度。你如果只把它當作計謀,它可以是虛偽,可以是謀略。
  著名文化學者於丹:
  大武漢儒道兼濟
  提起武漢,人人都會想到黃鶴樓,想當年在崔顥的時候就已經說“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餘黃鶴樓”。中國的楚文化發軔於此地。相比於中原文明,我覺得漢民族幸虧有過楚文化,如果在人類的童年,我們這樣一個崇尚理性的民族,沒有過楚文化該是多麼遺憾啊。
  武漢這個地方除了像屈原這樣一生踐行儒家傳統的精神留下來,同時,它還有道家文化,它還有天地宇宙自然之中,生生不息的那些規則。可以說這個地方,道家和佛家都留下了豐厚的傳統文化。儒道兼濟是我們生命的兩岸,人不能決定自己生命的長度,但是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。我們這一輩子是活出一條窄窄的小溪還是活出一條寬寬的大河,就在於河床的兩岸在哪。所以我們把河床兩岸——儒家道家構築得更遠一點,我們生命就是中間的水流量。每一個人都能用自己的血液去傳承楚文化,楚文化就不衰減。每一個人如果能融合於武漢的市民性,讓我們這樣的一種豪爽、讓我們這樣的一種激情,都能夠成為一種正能量,那我想:武漢會更好,湖北會更好,中國也會更好。
  著名作家熊召政:
  今天所需要的知行合一
  興國必先興經濟,亡國必先亡文化,現在恢復我們的國學,對國家來講是救亡圖存的善舉。我們的傳統文化成了中國須臾不可缺少的民間文化,中國之所以能夠頑強,我們的民族走到今天,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沒有斷絕。我們在推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時候,為什麼不做一個功課,把它和我們傳統文化進行打通?當一個批判者很容易,但是當一個文化的建設者何其難哉。我們既要批判,我們更要開出藥方,我們要建設我們的時代。一個人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民族,因此,一個人也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精神家園。民族和精神家園是連在一起的,我們要建設它,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這是《論語》孔子講的,這兩樣都做到了,就是我們今天所需要的知行合一。
 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:
  中國人的愛與恥
  “仁德”,大體上和愛聯繫在一起,講惻隱之心。那“義德”呢?它大體上是和這樣一個“羞惡之心”聯繫在一起。所以,“仁義”講的是中國文化中的一些核心價值關懷。
  “仁德”的“仁”,主要是講愛。“義”重點是從“羞惡”,從“不為”來講。如果說我們講“仁德”,大家都說孟子,他是從“不忍”,你看,孟子跟齊宣王,跟梁惠王,講如何“仁義”,首先講“仁愛”,還講“不忍之心”。“不忍”,愛心的推廣,惻隱的推廣,這是“仁德”。那麼,從“羞惡”這塊,從“有所不為”來講,這個是“義德”。  (原標題:︽問津國學︾名家講學摘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g42kgneb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